詹萬榜 (1745~1800),字文賢,國學生;徽州婺源廬源人。《婺源縣志》對他的記述是:“兄弟入榜居三。孝父極,意承志,事繼母如所生。父歿家道中落,積逋甚多,分箸時父遺居室讓之弟兄。典鄰屋半間以居,貸資經商,獨償眾逋數千。祖祠災毀,率弟捐造。村落水沖,偕眾修理……。鄉之人無不垂涕。詹萬榜因家道中落,把父遺居室讓給弟兄,自己貸資經商,獨力償還父遺債務,他還時常幫助村民等等。《婺源縣志》還有詹萬榜“壬午賈于粵東”的敘述,“壬午”是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3)。詹萬榜的父親詹錦千是個商人,在本鄉開了個名為“大昌”的雜貨鋪;他生有八個子女,詹萬榜居三。由于子女多、花費大,雜貨鋪不敷家用,詹家負債累累,諸兄弟只好分家自謀生路。詹萬榜頗有志氣,在父母故世之后,決意不受祖遺產業攜眷搬到下村高胡山另居,
因小時讀過幾本醫書便掛牌行醫。
明末清初,徽州綠茶已作為主要外銷茶出現在外貿市場上。后來清王朝采取閉關鎖國政策,只開放奧海關,廣州成了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;于是徽州茶商紛紛進入廣州,稱為做廣東茶。而徽州婺源也是聞名遐邇的“茶鄉”之一,茶葉為婺源孕育了眾多“業茶致富”的茶商;因為經營茶葉業務量大利潤豐厚,“業此者無不利市3倍,獲利之多有如去河灘拾卵石”。那時的茶葉經營都是就地加工,然后再運往廣州口岸出口。由于收價低廉,出口銷價很高,不少茶商發了大財。詹萬榜竟也心動,于是他借錢販了一批茶葉前往廣東。由于沒有經商的經驗,加之長途運茶成本很高;詹萬榜的第一次經商甚是不利,販運的茶葉好不容易賣出去,然卻是賠光了本錢,而且連回徽州婺源老家的路費也無著落;詹萬榜只好是羈旅廣州,靠故友鄉親接濟以度時日。徽商一般都是團結互助的,這也可以說是徽商作為商幫的一個特色。當時“業茶于羊城”、“販茶至粵”或從廣州貸金回徽州販茶的茶商為數眾多,其中亦有婺源老鄉經商發了財的;經他們慷慨解囊,詹萬榜遂在廣州西關外開了一家名為“萬孚”的小茶行。落難幾年,詹萬榜懂得了創業之艱辛,也積累了不少業茶的經驗;加之他勤勞節儉,誠信經營,終使“萬孚”茶行有了名聲;不僅是茶行生意日漸興旺,逐漸歸還了欠債,而且還錢捐了一個太學士的官。這個時候,詹萬榜“衣錦還鄉”了;他回到了徽州婺源,他去廬坑故里為父母親掃墓,他花費數千銀兩還清兄弟積年的舊債,他“祖祠災毀,率弟捐造。村路水沖,偕眾修理。”他因此受到邑宰的嘉獎,其名字編入了《縣志?孝友傳》。此時詹萬榜雄心勃勃,他把兒子詹世鸞也帶到了廣州做茶業生意,他決心依附廣州“十三行”的勢力,打開更大的局面。
清光緒十年(1884),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編修的《徽婺廬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譜》記載:“曾祖父詹萬榜‘世居婺源廬源’,由徽州府婺源縣挈眷來廣東省垣營生,清嘉慶五年 (1800)他購置了廣州大北門拱宸坊房屋居住……”因此,詹萬榜作為徽商經銷茶葉而落籍于廣東;這也是“一口通商”政策下徽州茶商群體遷移中的一個典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