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沇源(1831~1911),名成章,徽州績溪龍川人。胡沇源少時家境貧寒,12歲未讀滿私塾,父母就依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;十三四歲,往外一丟”的慣例,托歙縣的親戚帶其去江蘇東臺一家徽商茶葉店里學徒習商。由于胡沇源機敏靈活又特別心細,對店里的業務和進、出貨時的細節都能仔細揣摩;以致別的學徒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的東西,他只要一個多月就可以熟記于心了。所以,他16歲時就開始隨師傅做“水客”業務。(水客亦稱“水腳”,是當時茶號采購、推銷茶葉抑或進行茶市行情調查的人;因多以乘船為主,故名水客。)水客在茶號的地位比較高,待遇也比較好;除老板(經理)外,水客的薪水一般和司帳先生相等。當然,水客對鑒別茶葉等也要有相當的經驗和辨別能力。
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胡沇源離開了東臺,他以個人的積攢和店東給予他擔任“水客”的酬金,與同鄉洪氏、王氏在姜堰以東的白米鎮合伙開辦了一個“裕泰和”茶莊;然由于經營狀況不佳等原因,兩位小股東很快就撤資了;然胡沇源卻是苦苦的堅持并逐步打開了銷路。咸豐初年(1851),胡沇源在得到另外兩位同鄉借資的幫助,繼而獨資開設了自己的“胡源泰”茶號。從此,他開始了漫長的茶商之旅……。胡沇源在茶號習商多年,他不僅熟悉茶業行情,精通茶葉業務且擅長管理;同時膽量也很大。“胡源泰”茶號開張不久,太平軍在皖南與清軍鏖戰,“戰火蔓延了徽州所轄的各縣,交戰雙方于徽州城池相互易手相當頻繁”;許多茶商販都唯恐避之不及,不敢貿然進山采購茶葉;而胡沇源卻是數次進入茶區收購茶葉,以保障“胡源泰”生意的正常進行。同時,他在經營中講究信譽,注重商德;從茶葉選購、裝運、儲存到銷售的各個環節,都是一絲不茍;所營茶葉也皆是品質優良,所以生意日益興隆且成為了當地茶界的佼佼者。
胡沇源在事業穩定,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以后,將妻兒從安徽績溪遷至姜堰白米鎮,同時還在白米腰莊村一組(老名“王家莊”),建造了私人住宅,購置了部分田產,并且將長子胡樹銘安排在茶號里學習經商。胡沇源生活儉樸,處處精打細算,顯示出徽商惠而不費的勤儉精神;即使是在茶號有了幾家分店后,他仍然是“日當店面,夜宿店堂”;而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等仍如往日。正是由于胡沇源繼承和發揚了徽商“察行情、權時宜”的經營經驗和“徽駱駝”般的吃苦耐勞精神。同時,“胡源泰”茶號還以經營茶葉品種多、質量好、價格公道而深得“三泰”地區(泰州、姜堰、泰興)顧客的好評;所以,他很快就將“胡源泰”茶號擴展到靖江、上海等地……。
胡沇源從清代咸豐年間開創“胡源泰”茶號起,歷經一百多年,先后開設茶莊、茶棧12爿;其中有5爿茶莊經營至建國后的公私合營;可謂是經營有方,經商有道。然胡沇源留下的不僅僅是商道,他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立定腳跟,是因為他有放眼市場的胸懷和情懷;有賈而好儒文人經商的根基,有鍥而不舍的創業精神和堅持,還有推崇公益的義舉和家風;這些都值得今天的人們倡導并踐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