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片免费在线观看_a4yy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欧洲男同同志videos_操老师视频

徽茶文化

3594

2017-06-20
徽州茶人小傳:朱文熾

       朱文熾(約17751860),字亮如,徽州婺源官橋人。官橋村位于兩溪交合處,初名喬川,后因村頭建橋合攏時,一官坐轎從橋上經過,故被村民稱為“官橋”;后又以橋名作為村名。橋上石刻碑文記載:古橋是由一位姓詹的信士所建,落款為清同治六年,部分文字已難以辨認。官橋是一個有著數百戶人家的古村落,其中大多數人以農田、茶葉為主要收入來源。

       關于朱文熾的文字記錄不多,光緒年間《婺源縣志》第35卷載:朱文熾“性古直,嘗鬻茶珠江,猗市期,交易文契,熾必書陳茶兩字,以示不欺。牙儈力勸更換,堅執不移。屯滯二十馀載,虧耗數萬金,卒無怨悔。”清代時期,徽州婺源茶商主要經營外銷茶,茶葉在縣城裝船運到鄱陽湖轉入贛江,自贛州到廣東南雄州、韶州江運到廣州,一路顛簸,十分艱辛。內銷茶則運往南昌、漢口及北方各地,不少人還在上海、漢口設棧開店,經營非常活躍。朱文熾就曾在珠江設肆賣茶二十余載,并始終力行“職雖為利,非義不可取也”、“寧可失利,不能失義”的商業信條。有一年,朱文熾販了一批新茶到廣州去賣,由于路途遙遠又艱難,長途跋涉難于控制時間,他帶去的大量茶葉錯過了大宗交易的最佳時機。盡管新茶已成了陳茶,他依然找到牙行,因為茶葉多是通過這些中間商批量銷售給當地的零售商。往常茶葉批發,都是牙商寫文契定價格拍板定音,任他們吹得天花亂墜。當時,徽州茶葉在廣州很有名氣,茶葉銷得多,牙商抽取的傭金也多。這一次朱文熾卻是非常謹慎,批發茶葉都自己寫文契,還一次次寫上“陳茶”二字。牙商大惑不解,也一次次勸他不要注明陳茶,說去掉這兩個字就可以賣好價錢。朱文熾還是固執己見。有幾次,牙商干脆自己寫文契,悄悄把“陳茶”兩個字去掉。沒想朱文熾一看,卻大聲說:“不!‘陳茶’二字不能去!是陳茶就是陳茶,我們把話講明,以示不欺。”牙商傻眼了。就問朱文熾“你這樣做,是不讓我們賺錢!”朱文熾解釋說:“不是不讓賺錢,是不能昧著良心賺不義之財。”牙商實在不明白,這茶商怎么這樣做生意?其實,這就是徽州茶商的領先之道。正是這種誠信為本的精神,使得朱文熾在商界贏得了極高的信譽;每年新茶上市,他的茶葉總是獨領風騷……就這樣,朱文熾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,最終成了腰纏萬貫的富商大賈;因此,官橋村里人都稱他為“朱百萬”。可以說,徽州茶商不僅具有艱苦創業的精神,重要的是有著誠信為本的儒商思想,朱文熾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。

       朱文熾發財以后“雅愛彝鼎及金石文字,積盈箱篋”;但是他仍然熱心公益;“在粵日久,而同鄉族歿者,多不能歸葬,爰邀同志捐貲集會,立歸原堂,限五年舁柩給貲,自是無枯骸棄外者”。以“鬻茶珠江”而致富的朱文熾,不僅參與建造義冢;還兩次襄助軍需數百金。朱文熾與清庭體仁閣大學士曹振鏞交情甚厚,他請曹振鏞寫了一幅楹聯掛在祠堂里,聯文是:“承先哲之儀型作室構堂水繞山環宗地脈,啟后坤之俊秀知書識禮蛟騰鳳起喚人文”。今天讀來、思之,仍然是頗有意味…… 

Copyright 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.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11007936號-1   技術支持:黃山智慧城市科技